WHO / Simon Lim
© 来源

中国通过世卫组织的无疟疾状态认证

2021年6月30日

疟疾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但同时也是一种完全可防可治的疾病。2019年,疟疾导致40.9万人死亡。

数十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社会一直致力于支持各国政府消除疟疾的努力。

中国就是其中之一。疟疾在中国曾经很普遍,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报告的病例数超过2400万。中国的疟疾防治工作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在此基础上,中国于2010年启动了国家疟疾消除规划。该规划以强有力的政治承诺为后盾,以跨13个部委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有效的联防联控作为支持。

这项工作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自2017年以来,中国报告的本土疟疾病例数一直为零。

所有疟疾流行国家的终极目标是获得消除疟疾的认证,这是世卫组织对一个国家无疟疾状态的正式认可。当一个国家证明至少在过去连续三年内本土疟疾传播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切断时,世卫组织即可给予认证。这个国家还必须证明已具备防止传播再次发生的能力。

在一个独立的认证小组今春进行了现场考察后,世卫组织于2021年6月30日认证了中国的无疟疾状态。

国家疟疾预防和控制计划要取得成功,需要有高级别的政治承诺,并将其转化为充足的国内经费支持和往往坚持数十年的干预措施,甚至在国家实现无疟疾状态之后也是如此。大多数实现疟疾零病例的国家都具有良好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能够确保生活在其境内的所有人,无论其国籍或法律地位如何,都能获得疟疾预防、诊断和治疗服务,同时又不会遭遇经济困难。有效的数据系统、强大的社区参与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也是成功的关键。

这正是中国的经验。以云南省为例。云南以其壮观的山景、青翠的茶园、健康的稻田和甘美的农产品而闻名。然而在雨季,这也为蚊子提供了很好的滋生条件,其中就包括能够滋生和传播疟疾的几种按蚊。当中国在2010年宣布消除疟疾的国家政策时,云南省的疟疾高风险县数量居全国首位。

过去十年中,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努力消除全省各地的疟疾本土病例。

中国的“1-3-7”策略是疟疾消除工作取得成功的核心。该策略指的是病例的诊断、调查和随访须分别在1日、3 日和7日内完成:任何经快速诊断方法或显微镜检查确诊并治疗的疟疾病例需在1日内向疾控中心报告;县级疾控中心须在3日内进行病例调查和确定是否存在传播风险;县级疾控中心须在7日内对病例曾到过的地区进行疟疾风险管理,包括对社区成员进行检测和治疗,确定疟疾类型,提高社区公众认识,开展蚊子种类调查,通过室内喷洒杀虫剂等手段进行灭蚊等。

由于严格贯彻了“1-3-7”策略,云南省多年来未出现一起本地疟疾病例。

展望历来,像中国这样已经获得无疟疾状态认证的国家应保持警惕,以防疟疾卷土重来。云南省十分清楚保持无疟疾状态的难度。云南省毗邻3个疟疾流行国家: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和越南。由于人们不断地从这些国家进出云南,云南省每年报告约300例疟疾输入病例。

未来的工作还应包括继续联系并支持本区域的疟疾流行国家。如同当前的大流行疫情一样,没有密切的跨境合作,任何国家也无法控制疟疾。蚊子同病毒一样不需要护照,也不在乎你持有哪国的护照。

一旦出现疟疾输入病例时,卫生主管部门必须迅速行动,阻止发生任何本地感染。更多的感染会导致疟疾卷土重来。在云南省的边境城镇和村庄已经设立了68个疟疾咨询服务站,以协助快速发现疟疾输入病例。

前往边境地区疟疾流行国家的旅行者也应有所作为,采取必要的个人预防措施,如全疗程的抗疟旅行用药,使用浸药蚊帐,室内喷洒杀蚊剂,使用驱蚊剂,穿长袖衣服等。一旦出现生病的迹象,应寻求专业的医疗治疗。

中国的无疟疾状态工作并未就此停止。今年5月,国际社会在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了一项重振并加快全球消除疟疾工作的新决议。决议呼吁各国加大对卫生服务的投入和支持,确保不让一个人掉队;维持并增加对全球防治疟疾工作的充足供资;加大对新工具研发的投入。

中国可以在实现全球目标方面发挥作用,贡献中国在消除疟疾方面的重要经验。全球和本区域的许多国家可以从不断的经验分享中受益,帮助本国疟疾规划的实施。

终结疟疾是全球、本区域和国家的优先工作之一。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终止这一可预防的疾病。

作者

高力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