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uation at a Glance
Description of the Situation
奥地利
2023年,奥地利9个联邦州中的5个州报告了14例确诊鹦鹉热病例,而过去8年每年的中位数为2例(范围:1-4)。2024年,截至3月4日已报告4例鹦鹉热,最早发病日期为2024年1月24日。2023年和2024年通报的这些病例之间无关联,没有人报告出国旅行,也没有提到野鸟为感染源。
奥地利要求疑似和确诊鹦鹉热病例以及因鹦鹉热导致的死亡都必须报告。该国未报告或可解释鹦鹉热报告病例增加的诊断程序变化(目前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
丹麦
丹麦报告称,2023年末至2024年1月中旬鹦鹉热病例显著增加。截至2024年2月27日,有23人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为鹦鹉热嗜衣原体阳性。报告的大多数病例来自丹麦北日德兰大区、西兰大区和首都大区。17例(74%)住院治疗,其中15例患肺炎,4例死亡。
从流行病学调查来看,1个病例与经检测呈鹦鹉热嗜衣原体阳性的家禽有关。在其他15例有暴露信息的病例中,12例(80%)表明接触过野生鸟类(主要通过喂鸟器)。3个病例没有关于鸟类接触的信息,其余4例未报告直接接触鸟类。在报告的两起与禽类接触的病例中,通过对可疑禽只进行检测,排除了鸡的传播。
过去五年,丹麦每年报告15至30例人间病例,其中大多数与接触家禽(如鹦鹉、长尾小鹦鹉、赛鸽等爱好鸟类)和狩猎时接触鸭子有关;然而,每年都有几个病例报告称没有直接接触鸟类。这表明可能存在环境暴露。没有迹象表明丹麦增加了检测或改变了检测程序。通常那两种情况也可以解释病例的增加。
丹麦国家卫生研究所怀疑感染主要与野鸟有关,原因是吸入了受感染鸟类粪便中的悬浮颗粒物。目前尚不清楚丹麦野鸟中是否存在鹦鹉热嗜衣原体,但正在计划对提交进行禽流感检测的野鸟样本进行检查,以澄清这一点。据推测,感染鹦鹉热嗜衣原体的人数比报告的高得多。有些病例可能与接触家养鹦鹉或其他无症状携带细菌的鸟类有关。
德国
德国报告说,鹦鹉热嗜衣原体于2023年12月爆发,共有5个确诊病例。2023年全年共有14个确诊病例。2024年,截至2月20日,又通报了5例鹦鹉热确诊病例。除去年汉诺威市周围的病例积累外,没有特定地理范围内发生聚集性病例的报告。几乎所有病例均为肺炎(18/19),其中16例住院。
在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2月19日期间通报的19个病例中,无一病例有关于野生鸟类暴露的信息,但26%(5/19)的病例报告接触过鹦鹉、鸡或种鸽等家养鸟类。
过去5年,德国平均每年报告15个病例,2022年病例数最高(19例),2019年最低(11例)。通常,每月报告约0至2例。过去五年,约72%(56/78)的病例是通过抗体检测确诊的。关于鸟类接触的信息往往缺失。
瑞典
瑞典在2023年11月底和12月初报告了异常高的鹦鹉热病例,其中2023年11月报告7例,12月报告19例。与之前五年的相应月份相比,数字翻了一番。
但在2024年,1月报告10例,2月报告3例,均低于前五年同期报告的平均病例数。总体而言,瑞典报告的鹦鹉热病例数从2017年起有所增加。
从地理上看,截至2023年11月初报告的病例分布在瑞典21个省中的8个,均位于该国最南端的三分之一。报告病例主要通过喂食器接触小鸟的粪便感染,少数病例被认为是通过家禽(母鸡或凤头鹦鹉)感染。
诊断实践的变化可能促成了这一增长,因为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筛查变得越来越普遍。
荷兰
荷兰观察到自2023年12月下旬以来确诊鹦鹉热病例增加,有21人报告为鹦鹉热嗜衣原体阳性。截至2024年2月29日,鹦鹉热病例数是往年同期的两倍。过去十年,同期平均报告病例数为9例。
最近的病例在地理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没有发现共同的感染源。这些病例的平均年龄为67岁(范围:37-86岁),其中16例为男性(76%)。最近的所有病例均住院治疗,1例死亡。自2023年12月下旬以来报告的21个病例中,有6例提及曾接触野鸟粪便,7例曾接触家禽粪便,8例未报告曾接触禽类。
近年来,荷兰的检测程序没有改变。自2018年以来,超过95%的通报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结果为基础。
Epidemiology
鹦鹉热嗜衣原体是一种细菌,可以在人类中引起鹦鹉热这一人畜共患疾病。人类感染一般涉及与宠物鸟打交道的人、家禽工人、兽医、宠物鸟主人和鹦鹉热嗜衣原体在本地鸟类种群中流行地区的园艺工人。
鹦鹉热嗜衣原体与450多种禽类有关,也在各种哺乳动物中发现,包括狗、猫、马、大型和小型反刍动物、猪和爬行动物。但是,鸟类,特别是宠物鸟(鹦鹉,雀,金丝雀和鸽子),最常引起人类鹦鹉热。疾病传播给人类主要是通过吸入来自呼吸道分泌物、干燥粪便或羽毛尘的悬浮颗粒物。不需要直接接触鸟类就可以发生感染。
一般来说,鹦鹉热病情轻微,症状包括发烧和发冷,头痛,肌肉疼痛和干咳。大多数人在接触细菌后5至14天内开始出现症状和体征。及时的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可以避免并发症,如肺炎。通过适当的抗生素治疗,鹦鹉热很少(100例中不到1例)导致死亡。
Public Health Response
在有关国家,人类鹦鹉热属于法定报告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查找潜在暴露和聚集性病例。
各国国家监测系统正在密切监测形势,包括对提交进行禽流感检测的野禽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以核实野禽中是否发生了鹦鹉热嗜衣原体流行。
WHO Risk Assessment
总体而言,世卫组织欧洲区域五个国家报告了鹦鹉热嗜衣原体病例。一些报告病例发展为肺炎并导致住院。已出现死亡病例报告。
瑞典报告,自2017年以来,鹦鹉热病例普遍增加。这可能与更敏感的聚合酶链反应试剂盒的使用增加有关。所有国家报告鹦鹉热病例增加这一点需要进一步调查,以确定这是病例的真正增加还是由于监测或诊断技术更敏感造成的。
虽然携带这种疾病的鸟类可能跨越国际边界,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这种疾病正在由人类在国内或国际上传播。一般来说,人们不会将导致鹦鹉热的细菌传播给其他人,因此这种疾病进一步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很低。如果诊断正确,这种病原体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继续监测形势,并根据现有信息将该事件构成的风险评估为低。
WHO Advice
世卫组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和控制鹦鹉热:
- 提高临床医生意识,推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试剂盒检测疑似鹦鹉热嗜衣原体感染,以便确诊。
- 提高笼养或家养鸟类(特别是鹦鹉)的饲养者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鸟类可能携带病原体而不出现明显的疾病。
- 对新获得的鸟类进行检疫。如果任何鸟生病,请联系兽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 在野鸟群中监测鹦鹉热嗜衣原体,可能包括检测现有的为其他原因收集的标本。
- 鼓励饲养宠物鸟的人士保持鸟笼清洁,鸟笼摆放应避免鸟粪导致疾病在鸟笼之间散播,同时应避免鸟笼过于挤迫。
- 促进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在处理鸟类及其粪便和环境时经常洗手。
- 应对住院患者采取标准的感染控制做法和飞沫传播预防措施。
Further Information
-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鹦鹉热(英文)
-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禽衣原体病(英文)
-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
- Inchuai R, Weerakun S, Nguyen HN, Sukon P. Global Prevalence of Chlamydial Infections in Reptil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Vector Borne Zoonotic Dis. 2021;21(1):32-39.
- Stokes HS, Berg ML, Bennett ATD. A Review of Chlamydial Infections in Wild Birds. Pathogens. 2021;10(8):948. Published 2021 Jul 28.
- Dembek ZF, Mothershead JL, Owens AN, Chekol T, Wu A. Psittacosis: An Underappreciated and Often Undiagnosed Disease. Pathogens. 2023;12(9):1165. Published 2023 Sep 15.
引用格式: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3月5日)。疾病暴发新闻;鹦鹉热 - 欧洲区域。可由https://www.who.int/zh/emergencies/disease-outbreak-news/item/2024-DON509 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