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事实
- 日本脑炎病毒是一种通过蚊子(尤其是三带喙库蚊)传播,与登革热、黄热病和西尼罗河病毒有关的黄病毒。
- 日本脑炎病毒是亚洲许多国家病毒性脑炎的主要原因,估计每年有10万例临床病例(1)。
- 虽然有症状的日本脑炎很少见,但脑炎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30%。30%至50%的脑炎患者会出现永久性神经、认知或行为后遗症。
- 大多数病例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中。
- 世卫组织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的24个国家存在日本脑炎病毒地方性传播,使30多亿人面临感染风险。
- 没有针对这一疾病的治愈方法。治疗主要是缓解严重临床体征,并帮助患者克服感染。
- 已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日本脑炎。世卫组织建议,在日本脑炎疾病被视为公共卫生问题的所有地区,将日本脑炎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计划。
概述
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是亚洲地区病毒性脑炎的重要病因。它是一种蚊传黄病毒,与登革热、寨卡、黄热病和西尼罗河病毒同属。1871年,日本记录发生第一例日本脑炎病毒病病例。临床疾病的年发病率在流行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不尽相同,在疫情期间为每10万人10例或更高。一项文献综述和建模研究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0万例日本脑炎临床病例(95% 置信区间:61 720-157 522),其中约有2.5万例死亡(95% 置信区间:14 550-46 031)。日本脑炎主要影响儿童。流行国家的大多数成年人在儿童期感染后具有天然免疫力,但任何年龄的个体都可能受到影响。
体征和症状
大多数日本脑炎病毒感染症状较轻(发热和头痛)或没有明显症状,但大约每250例感染中有1例会导致严重的临床疾病。潜伏期为4-14天。儿童起始主要症状可能是胃肠疼痛和呕吐。严重疾病体现为快速出现高烧、头痛、颈部僵硬、定向障碍、昏迷、抽搐、痉挛性瘫痪,甚至最终死亡。在有疾病症状的患者中,病死率可高达30%。20-30%的幸存者留有永久性认知、行为或神经后遗症,如抽搐、听力或视力丧失、言语、语言、记忆和交流问题或四肢无力。
传播
世卫组织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的24个国家存在日本脑炎病毒传播风险,共涉及30多亿人。日本脑炎病毒通过受感染的库蚊属(主要是三带喙库蚊)蚊子叮咬传播给人。人类受染后所产生的病毒血症并不足以感染进而叮咬进食的蚊子。病毒在蚊子、猪和/或水鸟之间循环传播(地方性动物病循环)。这种疾病主要见于人类与这些脊椎动物宿主(尤其是家猪)生活较为接近的农村和城郊地区。在亚洲大部分温带地区,日本脑炎病毒主要在温暖季节传播,并可发生大规模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传播全年均可发生,但在雨季以及水稻种植区的收获前期往往会加剧。
诊断
居住在日本脑炎流行区或曾前往该区并患脑炎的人被视为日本脑炎疑似病例。日本脑炎的初步诊断可通过临床检查进行,然后进行腰椎穿刺。为确认日本脑炎病毒感染并排除脑炎的其他病因,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世卫组织建议使用可捕获IgM抗体的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单个脑脊液样本或血清中的日本脑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则可以检测恢复期样本。最好使用脑脊液样本进行检测,以降低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引起的假阳性率。
该病的监测主要是针对急性脑炎综合征的症状。实验室确诊检测通常在专门的哨点进行,并努力扩大基于实验室的监测。在通过疫苗接种使日本脑炎得到有效控制的国家建立了基于病例的监测。
治疗
脑炎是一种医疗急症,需要紧急就医。目前尚无针对日本脑炎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均为支持性,包括稳定和缓解症状。
经历过脑炎的人通常有医疗保健需求,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包括康复)。脑炎所致残疾的持续心理社会影响可能会产生医疗、教育、社会和人权方面的问题。尽管后遗症给脑炎患者、其家人和社区带来沉重负担,但获得相关服务和支持的机会往往不足,特别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应鼓励因脑炎致残者以及有这样成员的家庭寻求地方和国家残疾人组织以及其他关注残疾问题组织的服务和指导,这些组织可以提供关于法律权利、经济机会和社会参与方面的重要建议,以确保脑炎致残者能够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预防和控制
亚洲在实施日本脑炎疫苗接种计划方面取得了进展,大多数流行国家都制定了全国性或有针对性的计划。据报告,近年来这一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部分原因可能是疫苗接种。全球疫苗免疫联盟支持日本脑炎补种运动,并共同出资,为符合条件国家的常规免疫采购疫苗。
已有安全有效的日本脑炎疫苗来预防疾病。世卫组织建议开展强有力的日本脑炎预防和控制活动,包括在日本脑炎被确认为公共卫生重点的所有地区开展免疫接种,同时加强监测和报告机制。即使日本脑炎确诊病例数很少,也应在有适合日本脑炎病毒传播环境的地方考虑接种疫苗。疫苗的引入应与一次性补种运动结合进行。
目前使用的日本脑炎疫苗主要有三种类型:几种灭活的Vero细胞衍生疫苗、一种减毒活疫苗和一种重组(嵌合)活疫苗。一种灭活疫苗和两种活疫苗已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
前往日本脑炎流行地区的旅行者所面临的风险通常较低,但旅行者应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蚊虫叮咬。个人预防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穿长袖衣服、点蚊香和进行防蚊喷雾。建议那些在日本脑炎流行地区停留时间较长的旅行者在旅行前接种疫苗。
在流行地区,几乎没有证据支持除人类疫苗接种以外的其它干预措施可以减轻日本脑炎疾病负担。因此,相对于给猪接种疫苗和蚊虫控制措施,应该优先给人接种疫苗。然而,日本脑炎传入新的地区与农业开发以及由灌溉工程支持的密集水稻种植有关。
世卫组织的应对
世卫组织采取以下措施应对日本脑炎:
- 通过其合作实验室网络支持各国确认疫情;
- 制定监测标准和报告病例定义;
- 为疾病临床管理和长期照护提供指导;
- 结合《全球病媒控制对策》支持病媒控制工作;
- 通过发布疫苗立场文件,制定关于疫苗最佳使用的指导意见;
- 开展疫苗预认证,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提供服务。
- 世卫组织正在与会员国进行协商,实施《癫痫和其它神经系统疾病跨部门全球行动计划》,以应对在为全世界癫痫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日本脑炎)患者提供照护和服务方面存在的诸多挑战和不足。
参考文献
1. Quan等人,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51027